终末阵线这款手游对于一些刚接触的玩家们来说十分的陌生,游戏里面的玩法数量也是很多的,大部分玩家都对R角色能够升级成为SSR十分好奇,下面就来让我们一起看看该怎么玩吧。
玩法详细一览
玩家们在账户界面内能够知道每一栏的用法是什么,同时还会显示我们当前的等级以及经验值的多少,打开头像的同时玩家们可以观察到很多信息。
同时里面也包含了签到以及活动等玩法,各种活动在相关的界面里面都可以发现,玩家们的游戏币以及抽卡卷也同样会显示出来。
角色进行养成的时候能够显示出需要的资源,当玩家们在成就里面也可以领取到很多的奖励,家园玩法也非常有意思。
游戏的战斗模式十分基本,玩家们需要移动的同时攻击敌人即可,攻击的类型有很多种。还可以进行冲刺玩法。
玩家们拥有血量值以及护盾的双重保护,护盾存在的同时,如果一段时间内没有北敌人攻击到即可恢复一定量的层数,玩家们还可以通过弹药知道自己的攻击时间吗有多长,弹药全部消耗完毕以后就一段时间内无法继续攻击了。
角色自身的属性会有颜色区分开来,攻击一样颜色的敌人会有优势。
以下是小编对于“终末阵线前期应该怎么玩 新手引导分享”相关问题的拓展。
有没有大佬分享一下终末阵线阵容搭配推荐表?
在《终末阵线》手游中,骑士分为三种属性,不同属性攻击同种属性敌人会提高50%的伤害,所以阵容搭配显得尤其重要了,那么下面就一起与潴潴来看看一些阵容搭配吧!
阵容搭配推荐
1 、菲莉丝(绿火力)+桃乐茜(红破盾)+艾琳(红支援)
这一套阵容搭配,主线平推,伤害爆炸。攻坚+强袭+支援的完美配置搭配。阵容组合全部都是SSR非常适合大佬们。
菲莉丝:夜枭连携的被动带来了极致的输出的能力,远程和近战各有千秋。天赋能力更是提升了全队的暴击伤害,瞬间提升一个档次。
桃乐茜:拥有非常强力的瞬间爆破立场能力,能对目标释放奇想法阵,使得我方全部骑士对法阵内被标记的敌方立场造成额外伤害,可协助清理小杂兵。
艾琳:大招异想华舞超大的攻击范围及增伤效果,使得不管是BOSS还是群体小怪,伤害都是杠杠的。而且艾琳的天赋增加全队战技回复也是非常强。
2 、安比(蓝火力)+妮娅(红火力)+伊莎贝拉(绿破盾)
万金油妮娅的输出+超高火力支援控制的伊莎贝拉+稳定控场输出的安比大小姐,绝对是最平民的红色输出阵容搭配。
安比:这个阵容中唯一的一个SSR,没有辜负头衔,制造的坍塌点,可以完美牵引周围目标,达到一举全部消灭。
妮娅:作为官方女主,虽然仅仅是R,但是其天赋性能和输出一点都不逊色。大招幻影模式下谁能逃脱140枚的高速子弹呢?前期可适当培养她~~
伊莎贝拉:可爱知心的大姐姐,场控非她莫属啦!小技能被动视界剪定为全队增伤,攻坚战的同时还能提供全方位的控制效果,是不是很厉害呢!
以上就是潴潴为小伙伴带来的终末阵线阵容搭配推荐了,希望可以对前期玩家们有所帮助,也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和谐的讨论最黄最暴力的推关阵容。
终末阵线食物怎么用
在终末阵线游戏中玩家会遇见各种属性的骑士,很多玩家不太了解属性有什么作用,简单的说属性会使得骑士的攻击力加成,在过关推图上尤为重要,那么下面潴潴就来详细的介绍一下游戏中骑士属性吧,笔芯~!
一 、属性关系介绍
说到属性关系,就不得不说到游戏中骑士的属性,分为红色的动能属性,绿色的脉冲属性和蓝色的能量属性。
二 、属性相克关系是什么
1 、属性克制是一个相当的平衡机制,玩家只有了解了怪物的相关属性,派遣相关属性值的骑士就达到压制,轻松过关。
2 、在游戏中骑士动能属性克制红色标记怪物,脉冲属性克制绿色标记怪物,能量属性克制蓝色标记怪物,要是遇见白色标记的怪物就是则不会被任何属性的骑士所克制,一般这个都是最后的大boss了,一定要严阵以待。
3 、推图的时候,建议玩家使用三个相同属性的骑士,这样就会有buff增益,对破盾作用很大,可对敌人造成的伤害提高50%,伤害瞬间就可爆炸。
以上就是潴潴在终末手游中关于属性相克关系的一点点介绍了,希望可以帮助打击快速推图,大家也可以在下方留言讨论,与潴潴一起共同进步~!
谁能介绍下终末阵线开服活动卡池斑比的武器和装甲配置呀?
1 、首先,打开游戏《终末阵线》中,输入账号密码登录。
2 、其次,在大厅中找到地图任务点击进入。
3 、最后,在进行任务作战时点击使用食物可以大幅度提升人物作战属性。
有谁能介绍一下终末阵线的战斗系统啊?
武器和装甲配置方面,斑比属于比较泛用的输出角色,在各种场景里都能用上,配装思路其实也不止一种,我这里简单说几种思路:
1 、 普通SSR武器【烈日行者】+装甲商店兑换【永动止境】套装
这套配置适合所有情景,不管是打单体boss还是多小怪的危机竞争都很好用
2. 通行证武器【天穹铁砧】+装甲商店兑换【极速狂飙】套装
武器效果为每次击杀敌人叠加buff,正极提升暴击率,负极提升暴击伤害,装甲效果为击杀敌人提升最终伤害,适合敌人很多的情景

这套配置适用于危机竞争一类的多小怪续航战,通过击杀叠加buff可以让斑比保持在很高的输出水平
装甲属性方面,提升暴击率和暴击伤害 、最终伤害的词条都可以,培养起来其实比较简单。
配队上,我个人比较推荐选择能提供全队增益的破盾和支援角色来强化斑比的输出,破盾角色可以用SR的提莉娅,提莉娅军衔4获得的【专精-压制】在破盾后会提供30%加伤,并且能继承给队友,适合打boss破盾后马上切到斑比打爆发,而且提莉娅作为初期赠送的SR,且爬塔能获得碎片,军衔是比较好提升的
辅助推荐SSR艾琳或R卡芸芸。艾琳战技拥有全队增伤能力,还有概率给敌人附加易伤,军衔7增加全队攻速效果,辅助斑比非常舒服,氪佬可以考虑。
总结一下,斑比是任何场景下都非常好用的输出型角色,值得作为主C培养,缺少火力角色的话基本是必抽的,每一级军衔都有稳定提升,一般玩家可以考虑抽到军衔1,有条件的可以考虑抽到军衔4或者更高,专武绑定性不是特别强,有经济条件的可以考虑。最后祝大家都能抽到自己想抽的卡,就这样,摸了。
据专家分析,使用前掠翼技术的S-37的机动性肯定超过了F-22。首飞的S-37原型机装两台米格31M用的D-30F-6发动机单台推力152千牛,但最终将选用带轴对称矢星推力的AL-41F发动机,单台推力196千牛。该机采用固定式进气口,S形进气道,这样可以提高隐身能力。垂尾与Su-27相似,出于隐身考虑略向外斜,尾撑的后部伸到喷管之后,起到了遮挡尾部喷射的高温气流的作用。(由于是技术验证机,数据不够完整和准确)
武器装备:30mm机炮,射速1500发;KC-172大型远程高超音速空空导弹;PBB-AE型中程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K-74红外近距格斗导弹。
尺寸数据:翼展16.7米,机长22.6米,机高6.4米,主翼前缘前掠角20度。
重量数据:正常起飞重量2567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34000千克。
性能数据:最大平飞速度(海平面)1400千米/小时,(高空)270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8000米,航程3300千米,最大过载9G。
E-4A空中指挥所装备部队后,使美国高级军政要员有了对战略部队实施指挥的更加完善的手段。
人们普遍认为,由苏霍伊飞机设计有限公司研制的很有前途的第五代战斗机—S-37 的开始试飞,应是俄罗斯航空工业 1997 年的主要成就。尽管这种飞机的研制工作被严加保密,但近几年,西方的航空报刊对这种飞机仍然有不少猜测和披露。早在 1994~1995 年间,西方多种航空期刊就报道了关于苏霍伊设计局在研制第五代战斗机的消息,并认为其研制工作始于 80 年代末期。当时,西方把这种飞机称为 S-32,一直到 1997 年秋,苏霍伊设计局的出版物上将其称为 S-37 后为止。
俄《空军通报》杂志在 1996 年 3~4 月号上报道了这次会议,并刊登了一张会议照片,注意箭头指处的黑色模型
最初只知道这种飞机的布局非常特殊—采用了前掠式机翼,但设计局代表曾对此进行了否认。可是不久情况发生了变化,1996 年春,俄空军召开了空军军事委员会会议,俄联邦空军和航空工业的有关领导参加了这次会议,俄《空军通报》杂志在 1996 年 3~4 月号上报道了这次会议,并刊登了一张会议照片。这是一张普通照片,粗心的读者看不出这张照片有何特别,但有心人却能从中得到些有趣的东西。在这张照片中,在空军司令员彼德·杰伊涅金上将和苏局总设计师米哈伊尔·西莫诺夫与其他与会者们面前,放着两个飞机模型,其中一个不难看出是多用途战斗机—Su-27M(Su-35)的模型,而另一个模型涂成黑色,带有前掠翼 、前置平尾 、普通平尾 、双立尾。毋庸置疑,这是新一代战斗机的模型。模型上涂的机号“32”也说明了这一点。英国《飞行》杂志的专家们根据这张照片,推测出一些很难辨别的细节,绘出这一新飞机的第一张示意图。于是在西方又掀起了新一轮对俄新战斗机性能水平和作战能力的分析报道热潮。
英国《飞行》(Flight International)杂志的专家们根据这张照片,推测出一些很难辨别的细节,绘出这一新飞机的第一张示意图
1997 年 3 月,俄《新时代》周刊的记者们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新闻调查,企图弄清楚这种飞机的一些细节。但苏霍伊设计局的代表们仍和以往一样,保持沉默,并声称不知道有这种前掠翼飞机,也有的说,也许有这种设计方案,但不知详情。现在可以相信,当时这种飞机已着手制造,或已到了制造的最后阶段。众所周知,1997 年夏,这种飞机的原型机已运到了茹科夫斯基城试飞研究院的机场,并进行了数次滑行,并准备在’97莫斯科航空博览会上展出,但到了最后一刻,空军领导对公开展出下达了禁令。
1997 年 9 月 25 日,试飞员 I.V.沃京采夫驾驶这一新飞机完成了首飞。试飞员对飞机 30 分钟的飞行状况感觉良好。首飞时,Е.I.弗罗洛夫驾驶着 Su-30 双座多用途战斗机进行了伴飞。第二次试飞也是在 9 月完成的。同年 10 月 8 日完成了第三次试飞,10 月 13 日又完成了第四次试飞。10 月 18 日组织了向官方领导的汇报飞行表演,邀请了俄航空工业界和国防部的领导出席(但空军司令员未到现场),但未允许新闻界人士到场。不过,对这种飞机的继续保密已无多大意义。俄罗斯报刊对这种飞机试飞情况的报道是由《俄罗斯报》于首飞后的第二天,即 1997 年 9 月 27 日发表的,但未说明飞机的代号是 S-37。10 月 8 日,塔斯社发出关于这种飞机的电传。10 月 23 日,苏霍伊设计局终于开恩,让《独立报》和《商务报》刊登了 S-37 飞机的照片和部分特性数据。现在 S-37 的试飞还在进行中。
S-37 的布局和设计特点
S-37 为串置式三翼机,机翼为前掠式,采用了融合体技术。由于采用了吸雷达波涂层和大量复合材料,以及使用弯曲的进气道 、保形外挂架 、前掠机翼等设计措施,飞机对雷达的反射面很小,约 0.5~3 平方米左右。不含空速管,飞机长 22.6 米。机身头部为机载雷达舱,在带空速杆的卵圆形雷达罩内是雷达天线。后面是光学雷达 、驾驶舱,驾驶舱下部为前起落架舱。驾驶舱采用 Su-27 型座舱盖,由无格框的固定前部(气泡型)和可打开的舱盖构成。机身中段与延伸的机翼边条相融合,其内为燃油舱 、设备舱和发动机进气道,其下是主起落架舱。机翼边条下为不可调节的侧向进气道,其形状为扇形。机身后段为两个极其相似的发动机短舱 、机翼承力梁 、立尾和平尾的承力件,机身最末端为两个设备整流罩。
机翼翼根有向前延伸的边条,其上装有前平尾和前掠式机翼,机翼前缘后掠角为 -20° 。机翼结构上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外翼后缘有副翼和襟翼(襟副翼),前缘可下偏。梯形全动式平尾的前缘后掠角较 Su-27 的大,达到 75° 左右,平尾翼展 8 米。全动式前置平尾亦为梯形,其前缘后掠角约 50° ,翼展约 7.5 米。双立尾的形状与 Su-27 的相似,但向外的安装偏角不大,并具有方向舵。飞机全重 24 吨左右。
飞机采用三点式可收放起落架。双轮式前起落架向前收入驾驶舱。前起落架舱门为单块式。单轮式主起落架装于机身上,收入时机轮转一角度向前收入发动机进气道之下。起落架主轮距 4 米,前后轮距 8 米。
第一架原型机的动力装置为两台带加力燃烧室的 D-30F6 涡扇发动机,单台推力大于 15,200 千牛。按设计,飞机今后将装两台推力矢量喷管可偏转的新一代发动机。
第一架原型机上尚未装火控系统,但可认为,在批生产飞机上将会装上 Su-35 和 Su-37 的通用火控系统,包括带缝隙天线或相控阵天线的机载雷达 、光学雷达和头盔瞄准系统等。机载武器与改进型 Su-27 所带的不会有太大差别,包括向前射击的 Gsh-301 30 毫米口径的航空机炮 、各种型别的 R-27 中距空空导弹 、RVV-AE(发射后不管的空空导弹)和 R-73 近距格斗空空导弹,以及多种引导和非引导式对地攻击武器。各种武器均挂在机身下的保形挂架上,必要时,也可挂于翼下。
苏霍伊设计局坚持研制第五代战斗机
尽管俄罗斯军费拮据,但近年来苏霍伊设计局仍坚持研制将在未来空战中取代 Su-27 的新一代战斗机—S-32(后改称 S-37)。
S-32 的研制工作由设计局总设计师米哈伊尔·西莫诺夫亲自负责。1996 年,西莫诺夫专门拜会了俄罗斯空军司令员彼德·杰伊涅金上将,就研制几种新飞机的问题进行了商讨,其中也包括多用途战斗机 Su-27 的改进问题和 S-32 的研制问题。
S-32 的研制工作始于80年代末,当时提出了“鸭翼”型和“串置三翼”型两种方案,而设计局当时也尚未决定按哪种方案继续研制下去。
必须指出,当时俄空军无财力支持新机的研制计划。而且,与 S-32 类似的一个新机方案 — 由莫斯科米格航空生产联合体提出的“1.42 飞机”当时已实际上被冻结,对已制成的几架原型机也未再做任何工作。据官方消息,莫斯科米格航空生产联合体和空军认为,只要需要,“1.42 飞机”再过 6~8 周的时间就可开始试飞,但据莫斯科消息,按“1.42”的现实情况,它未必能装备部队,它至多能用作新一代设备 、雷达和动力装置的飞行试验平台,而“1.42 飞机”上的某些新技术也许对发展更有前途的 MiG-29M 的改进型—MiG-35 有用。
由此可见,对第五代战斗机的研制工作,不可能是由俄空军下达的指令性任务。更何况当时已决定把 Su-27IB 新型攻击机装备部队,而苏霍伊设计局也将继续改进第四代战斗机—Su-27M。
S-37 的作战性能
作为将装备部队的第五代战斗机,在研制工作一开始,就把优异的作战性能作为必保目标。
苏霍伊飞机设计局总设计师西莫诺夫决定 S-37 的两个研制方案均采用前掠翼,在这个问题上,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主要是与其他形状机翼相比,前掠翼具有许多突出的优点。前掠翼的许用迎角大,可增大飞机的转弯角速度;阻力小;不会出现翼尖气流分离现象,故可增大升力,从而显着提高飞机的升阻比;另外还可改善布局,减小迎面对雷达波的反射面积。美国在研制 F-16 的过程中,也曾研制了一架带前掠翼的原型机 SFW/F-16,在机翼后掠角为 -20°~-25° 的条件下,按计算,飞机的转弯角速度可提高 14%,飞机的活动半径可增大 34%,起飞着陆距离可缩短 35%~50%。但是,由于前掠翼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结构发散问题,在一般情况下,人们还不敢贸然采用这一诱人但又存在巨大风险的技术。
在航空史上,只有三种前掠翼飞机完成了试飞,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第一种是纳粹德国的 Ju 287 四发轰炸机,于 1945 年 2 月完成了首飞,在后来的试飞中速度达到 815 公里/小时,当时仅有的两架原型机均被苏军俘获;第二种是美国格鲁门公司研制的 X-29A 前掠翼研究机,共制成两架,于 1984 年 12 月 14 日首飞。在 1984~1989 年间,两架研究机共试飞了数百小时,速度达到了 M1.6,飞行高度 15,000 米,过载 6.4g。不过 X-29A 只是一种研究机,机上没有武器装备,设计上也没有采用“隐身”技术;第三种就是俄罗斯的第五代战斗机—S-37“金雕”了。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俘获了德国的前掠翼轰炸机 Ju 287 和大量资料及有关专家,对前掠翼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认识。进入 80 年代以来,俄中央航空流体动力研究院的一些专家,又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对前掠翼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从而为从 80 年代末着手研制的 S-37 采用前掠翼技术打下了基础。
Ju 287
按计划,S-37 将装两台由留里卡“土星”设计局研制的推力矢量可控制的 AL-47F 带加力的涡扇发动机,推力为 20 吨级,保证飞机具有良好的加速性能 、操纵性能和不加力的超音速巡航能力。S-37 在设计上十分重视“隐身”能力,在飞机外形设计上大量采用包容 、蔽挡 、散射和冷却技术。如对雷达波反射信号强的进气道 、发动机压气机和外挂武器,全采用了包容 、蔽挡;对辐射红外信号强的发动机尾喷口等,则除用飞机结构对其蔽挡外,还用冷气流进行冷却并把尾气流吹散。再加上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和吸波材料,飞机的雷达反射信号和红外信号非常小,另外飞机上还装有各种主动和被动干扰技术和欺骗技术,因此,可以达到敌机无法发现的程度。
俄国人对前掠翼的早期尝试:左图是 70 年代的 LL-3 飞机,右图是 MiG-23 前掠翼模型的风洞图
S-37 具有良好的低空低速机动能力和超机动能力,由于机上将装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操纵系统和火控系统,故飞机可完成 0 速的机动动作,也可在保持航迹不变的情况下,完成 0 半径的转弯(定点转弯)和完成 0 半径的筋斗(定点筋斗),因此在空战中机头可以随时指向敌机,并实施攻击。由于飞机的升阻比大,故飞机的作战半径和留空时间都较大,加上飞机能不加力超音速巡航,它可迅速到达作战空域。
以上就是关于有没有大佬分享一下终末阵线阵容搭配推荐表?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