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传奇:从降将到复国之谋》
一、铁笼山风云
铁笼山位于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境内,因其险峻和重要的地理位置,在三国时期成为战场。特别是在《三国演义》中,姜维在此地展开大战。此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具体位于甘肃省天水市西南一带,地处渭河流域,三国时期是蜀汉和曹魏争夺的焦点之一。姜维作为蜀汉名将,多次在此与曹魏军队交战,其战斗场面成为《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章节。
二、姜维生平
1. 身世及降蜀(202-238)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人,“姜”是羌人的大姓。其父姜冏为天水郡守佐官,在羌、戎叛乱中阵亡。姜维少年丧父,喜好郑玄学说,深受其影响,一心希望功成名就,暗中接纳豪杰死士。成年后出仕魏国,出任天水郡上计掾、州从事,赐官中郎,负责军事工作。228 年,诸葛亮兵出祁山,姜维随行,因太守马遵怀疑其有异心而投降诸葛亮。《三国志》与《魏略》对姜维投降之事记载略有出入。加入蜀军后,姜维被任命为仓曹掾,加封奉义将军、当阳亭侯,年仅二十七岁,深得诸葛亮赏识,被视为军事传人。
2. 遥遥北伐路(238-262)
238 年,姜维跟随蒋琬驻扎汉中,次年任蒋琬司马。此后数次出兵,或向西窥探虚实,或参与平叛。242 年,姜维率部回蜀,驻扎涪县,次年升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244 年,参与曹爽伐蜀之战。247 年,姜维升卫将军,与费祎共管尚书事,同年出兵陇右,与郭淮交战。248 年,郭淮讨羌,姜维接应治无戴,后因廖化被围而回援。249 年,姜维假节北伐,初战不利,后多次与魏军交锋,虽有胜绩但因兵力受限成效不彰。253 年,费祎遇刺,姜维开始大规模北伐,虽有胜有负,但损耗国力。254 年,姜维加督中外军事,次年斩杀徐质,击败魏军,迁部分居民入蜀。255 年,姜维再次出征陇西,虽围攻狄道但最终无功而返。256 年,姜维在段谷遭遇邓艾狙击,部队溃败,引咎降职。257 年,姜维趁关中空虚出兵秦川,后因诸葛诞败死撤军。262 年,姜维兵出洮阳,被邓艾击败,后因黄皓弄权避祸沓中。
3. 魏灭蜀战役(263)
姜维防御汉中策略不同以往,以重兵守阳平关前汉、乐二城,外围设围呼应。263 年,钟会大军入蜀,姜维得知阳安关口失陷后撤军,途中巧用计策绕过阴平桥头。退还白水后,姜维会合诸军退往剑阁抵挡钟会。邓艾偷渡阴平,江油城守将投降,绵竹之战诸葛瞻父子殉国,成都震动。后主刘禅投降,姜维率军审视传闻虚实后向钟会投降,军中将士悲愤。
4. 大胆复国计(264)
蜀军投降后,钟会器重姜维,姜维趁机游说钟会谋反,欲借其瓦解蜀中文武,恢复蜀汉。二人交往密切,钟会伪造“太后遗诏”起兵,姜维先率五万人为先锋。但杀将事机不密,消息走漏,次日魏兵涌入成都,姜维力战而死,卒年六十三,其胆如斗大。

三、姜维功绩与影响
1. 九伐中原
姜维北伐,文学作品中称为九伐中原,是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军姜维北伐曹魏的战争。234 年诸葛亮病逝后,姜维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238 年—262 年之间,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连年征战,虽有胜有负,但耗损蜀汉国力过度。
2. 姜维避祸
刘备英雄,其子阿斗却宠信宦官黄皓,不理朝政。阎姓官员想取代黄皓,后主同意诏姜维回宫。姜维无奈回宫,后主却答不上来缘由。姜维劝后主杀黄皓,后主不舍,姜维只好去沓中屯田避祸。
3. 议谥赵云
景耀三年冬天,刘禅追谥已故开国功臣,姜维等人商议后认为赵云战功显著、遵规守纪、情谊深厚、忠诚保主、厚待下属,应追谥为“顺平侯”。
4. 不在当归
姜维投降诸葛亮时与母亲分开,母亲写信让其回去,姜维回信“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5. 胆大如斗
刘禅投降后,姜维劝钟会谋反,事败后与钟会一同被杀,魏将士剖开其尸体,发现胆如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