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瑞因的纷争是一款将卡牌玩法和roguelike元素完美融合在一起的游戏,在其中玩家可体验惊险刺激的战斗玩法,随着主线剧情的推进,还能解锁众多有趣的新玩法,可选择不同的女性角色进行战斗,她们分别有着不同的技能,经过进一步的了解和互动对话,你能充分知晓关于她们的背景故事,不断战斗提升等级是你前期最重要的事情,这样才能用更好的战斗体验,但凡给敌人压制几级,就会被爆打,队伍中的角色还可进行加点进化,多种不同的策略战术技巧等你来一一尝试,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克瑞因的纷争新手玩法攻略一览。
克瑞因的纷争新手玩法攻略一览
1、一般图要先清完才走,就是把地图上所有怪都打一遍,哪怕没经验也有金币拿,金币可以在地图上的卡牌买卡,也可以在铁匠那里升级遗忘卡牌。
2、有支线任务让你先去哪个地图,后面有括号备注,进副本前先把所有任务接了。
3、如果右下角有祝福最好直接用,升级卡遗忘卡啥都行,现在祝福刷新频率高,可能连打两把连续两次祝福,不马上用可能就亏了。
4、卡组并不是越多越好,核心卡组凑齐了就行,反而卡片越少越好用。
5、升级给的属性点一般先把要属性点少的先点了,要的属性点同样多,优先点获得行动点的。
6、三个角色开局除了卡组技能不一样,属性点也会不一样,比如贤者是能存的行动值天生+1。
7、boss也有三个,对应贤者(冰怪),魔族妹(拳石),骑士(魔王),个人认为冰怪最好打,魔王第二,拳石最难,因为拳石也是叠盾然后轻甲撞击无限进攻,还有boss有每隔几回合无敌,一定要看它头上的buff。
8、小怪爆的卡如果没有想要的直接跳过拿钱,点金术优先度高,但是没有体系卡片的优先度高。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的点评鉴赏
《特》剧似乎是莎剧中最令人困惑的剧本之一,三百多年来一直受到「冷处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以其反战的内容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严格说来,不是《特》剧令人困惑,而是人们没有深入分析它的主旨而造成的「自我困惑」。
有的论者在将《特》剧和《哈姆雷特》作比较时,谈到了这两个剧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两者都运用了大量的双关语和亦庄亦谐的手法,都使用了食物和疾病等主导意象,都对英雄人物的荣誉观进行了反讽等。(注2)遗憾的是,他们未能指出这两个剧所体现的莎士比亚创作思想的连续性。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揭示了人道主义理想和社会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也触及了战争和爱情两大问题。《特》剧正是作者对战争和爱情进行综合考察的继续和发展。所以对这两大问题的反思和反讽,是《特》剧和《哈姆雷特》主要的相似之处。其创作思想的连续性突出地表现在这里。
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谈到战争劳民伤财、穷兵黩武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
为什么天天都赶着制造铜炮,
还要向国外添购弹药和刀枪;
征集了造船工,起早摸黑地干活,
把一星期一天的礼拜日都给取消了,
这淌着汗水的忙碌,把黑夜也拖来
和辛苦的白天做搭挡……
(第一幕第一景)
几万个士兵拼血肉之躯,暴尸沙场,「只为了一点虚名视死如归」。(第四幕第四景)
莎士比亚还让哈姆雷特痛斥和他母亲结婚的叔父是「血腥的、荒*的奸贼!/狠心、奸诈、*荡、没人性的奸贼!」(第二幕第二景),骂他母亲「你干下的事玷污了美德和廉耻,/使贞洁成了假正经,纯洁的爱情/被你摘去了她戴着的玫瑰花冠……/使婚姻的盟誓/像赌徒的罚咒一样地虚伪……」(第三幕第四景)
以上几个例子说明莎士比亚对于涂炭生灵、万里朱殷的战争,对于被堕落、变心和*欲玷污了的爱情,感到痛心疾首。他要说更多的话来表达他对人类未来的深刻忧虑和关切。于是他构思了一出在意境上蔑视往古、在体裁上雄视当代的戏──《特》剧,透过战争故事表现英雄理想的幻灭,又透过恋爱故事表现爱情理想的幻灭。特洛伊的主将赫克托既是古代英雄的典范,又是中古「骑士精神」的体现者和维护者。具有反讽意味的是,这位英雄的悲剧竟是他自己的理想造成的。他在战场上本可以把疲乏得无力招架的阿喀琉斯置于死地,可是他的仁慈却要让死敌「休息一下」;他在卸下战甲准备歇息时,却指望以骑士规范「勿乘人不备」来约束对方,结果被乱剑砍死,白白牺牲。当然,综观全剧,莎士比亚的主要意图不在于反讽一将功成或一将功败,而在于为「万骨枯」举哀。赫克托在讨论是否交还海伦时,就曾表明这样的观点:「自从为了她大动干戈以来,/我们损兵折将,死伤千千万,/每个人的生命都和她一样宝贵」(第二幕第二景)。希腊将领狄俄墨得斯也一针见血地指出:
为她的*秽血管里每一滴臭血,
牺牲了一个希腊人;
为她的脏身上每一块霉烂的皮肉,
杀害了一个特洛伊人。
自从她会说话以来,
她嘴里吐出来的正经话的总和,
远不及双方为她战死的人数多。
(第四幕第一景)
忒西忒斯更是骂得痛快,同时对世人语重心长地提出了警告:「一切争端不过是为了一个婊子和一个王八……战争和奸*会毁灭一切的!」(第二幕第三景)谁都能看出,莎士比亚的主旨通过忒西忒斯的谩骂流露了出来,尽管他不可能是莎士比亚的正式代言人。在剧中,莎士比亚的观点有时是用洒满「辛酸泪」的「荒唐言」来表达的。「战争和奸*会毁灭一切的!」这个警告包含着一个人道主义者的苦心孤诣。正是这苦心孤诣促使莎士比亚对荷马史诗及其英雄、对特洛伊战争再认识、再评价,「看出了特洛伊战争的无益、无价值」,(注3)于是进行再创作,抹掉《伊利亚特》中的英雄灵气,讽刺并丑化英雄人物,暴露他们各式各样的缺陷,如荒唐可笑的自吹自擂、傲慢自负、残忍毒辣、荒*无耻等,使《特》剧成为「反英雄式的」伟大剧作。在它面前,远古的庄严史诗黯然失色。
莎士比亚透过特洛伊战争故事表现英雄理想的幻灭,有如上述。他还揭露战争*威对有情人和爱情理想的摧残,进一步谴责了战争。特洛伊罗斯和克瑞西达本是纯情相爱,彼此都真诚地把对方看做理想的情人。两人第一次见面时,特洛伊罗斯说:「啊,克瑞西达,我一直盼望有这么一天!」克瑞西达说:「特洛伊罗斯王子,我日夜惆怅地/爱着您已经好几个月了。」(第三幕第二景)。然而理想和现实毕竟是两回事,理想的情人毕竟生活在现实中间,受现实的制约。王子明确指出:「意志是无限的,实行起来却要受到限制;欲望是无穷的,而行动却是局限性的奴隶」(同上)。克瑞西达当即批评这种人「声音像狮子,行动像兔子」。事实上,王子就是这种人。他只是醉心于空幻的爱情理想,拿不出实际行动。他在和克瑞西达相爱的过程中,处处表现出一副奴隶相。首先,他是*媒潘达洛斯的奴隶。他自己没有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或者寻找机会去接近克瑞西达,完全是靠潘达洛斯「拉皮条」把他们套在一起,并让他们寻求肉欲的满足。其次,王子是战争*威和现实的政治需要的奴隶。当伊涅阿斯告诉他要立即把克瑞西达送交希腊军营以换回安泰诺时,他只是凄苦地问了一声:「是这样决定的吗?」(第四幕第二景)他和克瑞西达分别时,也只是无可奈何地说了一句:「离开特洛伊和我。」(第四幕第四景)最后,也是最主要的一点,王子是命运的奴隶。他曾两次谈到命运的捉弄,始而埋怨「害人的命运竟不给/我们从容话别的时间」(同上),继而诅咒啮噬爱情的命运:「爱情永远是命运利齿的食物」。(第四幕第五景)
至于克瑞西达,莎士比亚是把她作为战争环境中的负心女子加以描绘的。在分别之前,她一直锺情于特洛伊罗斯,也不想见她的叛徒父亲。她说:
……我已经忘了我父亲。
我根本不知道什么血缘关系。
没有人能像特洛伊罗斯和我
这么亲,这么爱,这么深情。
(第四幕第二景)
可是,祸从天降,她要去当一名交换俘虏的「准俘虏」!毁灭一切的战争逼得她离开了她不愿离开的特洛伊和特洛伊罗斯。置身于敌军营帐,她立即被粗鄙下流的*棍们包围,特别是被色鬼狄俄墨得斯纠缠。在万分痛苦中她曲意周旋。她把王子送给她的信物转送给狄俄墨得斯。她确实是一个负心人。但应该指出,她的负心是和战争造成的隔绝状态分不开的。她已经无法和王子取得联系了。第五幕第三景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克瑞西达当了「准俘虏」后,还给王子写过信。这表明她「身在曹营心在汉」。她身不由己,内心是向着王子的。不过王子看了信,立刻把它撕成碎片。他认为克瑞西达「净说假话,不会交真心」。因为在停战期间,乌利西斯曾领他到卡尔卡斯营帐前,站在火把照不着的地方,他亲眼看到克瑞西达和狄俄墨得斯两情缱绻。他再也不可能原谅这个负心女子了。 关于《特》剧的体裁,众说纷纭。多少年来,一直没有「定位」。最早有人认为,它是莎士比亚在同时代剧作家班&#8231琼森和马斯顿的影响下写成的「最机智的喜剧」,或称「讽刺性喜剧」。1609年的「四开本」在书名页上把它标为史剧,但在序言(「致读者」)中又把它说成是喜剧,近代还有人称它为「黑色喜剧」或「荒诞喜剧」。1623年的「对开本」则把《特》剧归在悲剧类中。大多数评论家认为,它是1600─1602年伦敦戏剧界的「剧场之战」的反响。当时,坚持古典主义创作方法的琼森和主张自由创作的德克与马斯顿,分别为不同的儿童戏班编剧。两个戏班竞争激烈,对立的剧作家互相揭短,在戏剧创作问题上展开了论战。莎士比亚和琼森本是好友,到了1602年,由于鲜为人知的原因,也可能由于创作思想上的分歧,两人开始疏远。莎士比亚所属的剧团不再接受琼森的剧本。在「剧场之战」中,莎士比亚不是站在一旁观战,而是带着自己的作品参战。据认为,《特》剧就是以其对史料的讽刺性模拟向坚守古典主义阵地的琼森发起攻击。这种讽刺性模拟的体裁很难用单一的喜剧、悲剧或史剧的框框去套。说它是喜剧,显然不符合剧本的主旨。虽然忒西忒斯的讽刺可能引起喜剧性的讥笑,但说到底,那是辛辣的含泪的讥笑;说它是史剧,也不确切。尽管题材是历史上著名的特洛伊战争,但历史成了反讽的对象,失去了原来的史实的意义和作用;说它是悲剧,也没有说到重点上,因为它没有悲剧的结尾。虽然特洛伊的主将赫克托死了,预示着该城邦的陷落,但剧名主人公特洛伊罗斯和克瑞西达都没有死。他们的爱情的历程中有悲剧性遭遇,他们的爱情理想的幻灭富有悲剧性色彩,但没有发展成为带正统结尾的伊丽莎白时代的悲剧。应该看到,《特》剧包含了悲剧、喜剧和史剧三种基本模式的因素,它是一种溷合体裁,可称为悲喜溷杂剧或悲喜剧。其最显着的特征就是寓喜剧性的讽刺于悲剧性的情节发展之中。这在莎剧和文艺复兴时期戏剧中,是一种创新。现代莎学家都倾向于将《特》剧、《结局好万事好》和《自作自受》、《雅典人泰门》统称为「问题剧」或「社会问题剧」。论者指出,悲喜剧处理重要的社会文明问题,即爱情、婚姻和法律等问题以及「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事物」,通过善恶美丑的鲜明对比,在读者和观众中引起一种复杂的情感反应。从这个角度说,悲喜剧称为「社会问题剧」是非常恰当的。
《特》剧除了战争、爱情和讽刺三大重要内容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即乌利西斯关于等级、秩序的议论。在分析「等级、秩序」之前,让我们把乌利西斯的议论同当时一位名叫理查德‧胡克(1554?─1600)的神学家的话作一比较:
乌利西斯:
将军就像是统领一个蜂房,
要是工蜂不采集花汁献上去,
那还指望酿什么蜜?等级不分,
微贱者就会表现得飞扬跋扈。
天体本身、行星和这个地球
都遵循着等级、顺序和位置、
运行的规律、轨道、比例、季节、
形式、职责和习惯,有条不紊。
所以这个灿烂的行星太阳
就在其他星辰的环拱之中,
端坐在辉煌的宝座上,他的慧眼
纠正着一切凶恶运星的邪光,
并像国王的旨令通行无阻地
巡视着福星和祸星。但是当行星
越出常轨,陷入极端的溷乱时,
多少可怕的瘟疫、凶兆、反叛,
多少狂暴的海啸和大地震、
肆虐的飓风、惊骇、变异和恐怖,
将要扰乱、摧垮、分裂并毁灭
邦国的统一和共同缔造的和平,
破坏安定!
(第一幕第三景)
再看神学家胡克的一段话:
如果覆盖在我们头顶上的天穹的框架竟然松散断裂,如果天体竟然忘记了它们惯常的运行,不规则的旋转把它们转向四面八方,如果那现在像一位巨人不倦地直奔前程的中天的丽日,竟然憔悴虚弱得要停下来休息;如果月亮竟然偏离她的常轨,一年四季时序溷乱,晨昏颠倒,风儿奄奄一息,云不下雨,大地遭受天殛,地上的果实都要枯萎,就像婴孩舔着母亲的再也不出奶的乾瘪奶头都要消瘦一样,人将成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些东西现在还能给谁吃?难道我们还没有看清楚,芸芸众生遵守自然界的法则就能支撑整个世界?(注4)
上面两段话所表述的思想内容,同中有异。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人,在宇宙观方面基本上都是信奉基督教的观点。他们相信,上帝根据一个完善的计划创造了世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万物的生长一样,都是上帝安排的。他创造的人和物,从最低级的石头到最高级的天使,分别地担负一项专门的职责。只要各司其职,恪守秩序,宇宙就能完美无缺、十分有效地运作。这个论点是中世纪意大利神学家托马斯&#8231阿奎奈(1225─1274)提出的,三百多年后得到英国神学家胡克等人的支持。
莎士比亚则不同。在他的思想里,神学观念渐趋澹薄,理性原则逐步占了上风。他在作品里表现出来的宇宙观,虽然形式上和基督教的宇宙观相似,但他并没有用神谕来代替对自然界的探索。他在确立社会体制的问题上,不是对上帝顶礼膜拜,而是从自然界里获得了有益的启示。乌利西斯雄辩地以蜜蜂酿蜜为例,说明了分工和按等级办事的必要性。这是莎士比亚一贯的思想。在《亨利五世》中,他曾透过坎特伯雷大主教表达他的在社会体制上效法自然、师承蜜蜂的观点:
蜜蜂就这么发挥它们的功能;
这一种昆虫,凭自己天性中的规律
把秩序的法则教给了万民之邦。
它们有一个王,有各司其职的官员,……
(第一幕第二景)
乌利西斯所强调的就是「秩序的法则」。他要用这个法则来加强统一领导,整顿军队纪律,克服涣散状态,反对阿喀琉斯和帕特洛克罗斯的离心倾向。质言之,要统一,不要分裂。
莎士比亚继承和发展了中世纪正统的宇宙自然观,主张国家统一,社会和谐,消弭战乱,防止封建纷争,促进安定团结,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当乌利西斯着重谈到「邦国的统一和共同缔造的和平」并特别指出「城市的行会,五湖四海的通商」需要「维护它们的和平秩序」时,我们看得很清楚,他就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声呐喊,他就是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文主义的摘要怎么写
卡宿命就是不解锁露琪亚 恋次等等的平民角色 只解锁比如 断臂 双刀 704 玩现术一户等等氪金角色然后靠每天的宿命对决 来免费获取他们的角色碎片!要知道这些氪金角色的碎片可是都需要花RMB才能得到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卡宿命的原因!但是卡宿命不适合新手!下面进入正题怎么跳过露琪亚恋次!
新号进去一直做剧情跟着走会让你解锁露琪亚在这一步注意了!点进去后
点露琪亚 点切换角色后快速 点2下右上角就跳过去了要点是一定要快一点! 要是没有跳过去就直接强制关闭角色重来!还有不要去搜魂!!!一次也不要!!其余登陆奖励蓝染碎片可以领 虚百什么都可以领的 !领了不要解锁就行!任何搜魂都不要去!!
灵魂撕裂卡宿命 点露琪亚后直接点左上角退出即可 异曲同工!
新人卡宿命注意点!不要解锁王悦!因为解锁了王悦容易出BUG导致你无双巅峰打不了!等等问题!其实新手我是不建议卡宿命的!会失去很多乐趣!
感谢大家的阅读我是狼叔我在贴吧等你!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活动从1590年开始,到1612年结束,前后23年。他的作品包括37部剧本、两篇长诗和一部十四行诗集。根据他的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发展情况,一般可分为如下三个时期。[3]
第一时期,从1590年到1600年,这是莎士比亚从思想到艺术逐渐成熟,并且取得初步成就的时期,也有人根据莎士比亚写作体裁上的特点,把这一时期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当时,正是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极盛时期,英国社会表面上呈现出一片繁荣富强的景象。莎士比亚这一时期的思想比较单纯,他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而且被社会表面的繁荣景象所鼓舞,对现实抱乐观的态度,他相信社会矛盾可以在开明王权的统治下得到解决,人文主义的理想能够在现实中实现,因而这一时期他创作的基调是明朗的乐观的
莎士比亚在1590年至1600年之间写了9部英国历史题材的剧本,希望通过历史剧的创作来总结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经验。这些剧作主要从16世纪英国历史学家荷林西德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编年史》和爱德华·霍尔的《兰开斯特与约克两大显贵家族的联合》中选材,包括13世纪到15世纪的史实,主要是在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并不完全拘泥于历史事实,主要是借历史题材来表现作者的人文主义政治思想,也就是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的思想。莎士比亚认为,封建贵族之间的纠纷,特别是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而发生的混战,是造成国家民族长期战乱的祸根,他主张在英明强大的君主统治下,建立严格的等级制,社会上的各个阶级各守本分,建立起一个秩序井然的王国,这样就能消除封建混战,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富强。《亨利四世》上篇和下篇(1597)是莎士比亚最好的历史剧。剧中谴责封建贵族的叛乱,肯定亨利王平定暴乱、统一国家的功绩。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中,民心向背往往是上层人物活动成败得失的重要因素。但是,作者反对人民群众的革命暴力,在剧中,人民运动常常被写成一种盲动的力量,成为少数野心家达到个人目的的工具。莎士比亚在这一时期还写过10部喜剧。这些喜剧的基本主题是爱情和友谊,描写青年男女为追求爱情自由与各种封建偏见、封建意识与自私欺骗的行为所进行的斗争。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矛盾冲突并不尖锐,常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得到解决。结局是皆大欢喜,有情人终成眷属。所以,莎士比亚的喜剧主要是歌颂人文主义理想的胜利,是一种抒情性的浪漫喜剧。主要作品有《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莎土比亚在他创作的第一时期很少写悲剧。《罗米欧与朱丽叶》是他早期剧作中比较出名的一部反封建的爱情悲剧。人文主义的爱情理想和封建观念、封建势力之间形成悲剧性的冲突,剧中综合地出现了历史剧中常见的谴责封建纷争的主题和喜剧中常见的歌颂理想的爱情与友谊的主题。这是一个悲剧,但全剧充满着浓郁的抒情诗的色彩,包含有大量的喜剧因素。
1600到1607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二阶段,也是创作的黄金时代,题材以悲剧为主。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同残酷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伊丽莎白末年,封建社会不可克服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了,伊丽莎自死后,形势更急转直下,詹姆士一世即位后,实行专制统治,横征暴敛,封建割据势力又重新抬头,对外关系方面与英国的海上劲敌西班牙妥协。这些措施引起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不满。新兴资产阶级反对以国王为代表的封建制度,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找不到依靠的力量和适当的方法,显现出了怀疑、彷徨的态度。莎±比亚这一时期的创作正是反映了这种时代特征。早期创作中的那种明朗、乐观的基调被悲愤、阴郁的情调所代替;早先对人文主义理想的歌颂转变为对现实的严峻批判以及对人生的理性思索。他从大量写历史剧、喜剧,转为主要写悲剧,所以也有莎士比亚悲剧主要描写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写理想的幻灭。这些悲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鲜明的典型形象和精湛的戏剧技巧,登上了世界剧坛的顶峰,也被认为是莎士比亚创作的精华。在这些悲剧作品中,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与现实社会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构成戏剧冲突的基础,剧本表现出严峻的社会批判倾向。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是《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合称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从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专制君主制的态度已有变化,他在早期创作中拥护专制制度,但是随着现实中的王权越来越趋向反动,莎士比亚也看到了君主制本身的弊病,从《哈姆莱特》开始,他写了一系列王位上的罪人,在《麦克白》中更是从权势对于善良人性起腐蚀作用的角度。对君主制度本身表示了怀疑。除了“四大悲剧”以外,莎士比亚在第二时期还写了其他一些悲剧作品,像《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科利奥兰纳斯》、《雅典的泰门》等,基本思想与“四大悲剧”是一脉相承的,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但是,越到后来,剧中的悲观厌世的思想越加严重,在《雅典的泰门》一剧中达到了顶点。莎士比亚在这一时期很少写喜剧,只是在1602年到1603年之间写过三部作品,即《特洛依勒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届》和《一报还一报》。这几部喜剧与他早期喜剧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剧情的发展几乎是悲剧性的,只是在剧的最后,莎士比亚按照传统的习惯写了——个大团圆的结局。
1608年后,莎士比亚的创作进入第三个时期。这时,他又恢复了人文主义理想的信念,重新探索实现这一理想的道路,幻想以调和的乌托邦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实现理想。同时,专制王朝的反动统治日益森严,再写那种揭露性批判性很强的悲剧作品已经不大可能。所以1608年后,莎土比亚不再写悲剧而写了一系列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和《暴风雨》。在这些剧本中主人公先遭难后幸福,解决矛盾的办法往往是一些偶然的因素,甚至是魔法的力量,使敌对的双方互相宽恕,互相和解,最后达到了圆满的结局。